
期刊简介
本刊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家级中药科技学术刊物。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主办。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鉴别,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专论、考证、综述、药膳、经验、动态与信息等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面广。创刊二十多年来,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999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药材》杂志排第81名(统计刊源为1372种)。《中药材》杂志发行全国医药卫生行业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国外发行日本、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发行量较大的科技杂志。
生物制药技术》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3-07-03 11:29:24
一、《生物制药技术》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操方面都显得很被动。学生在开始了解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时显得比较活跃,教学中通过举例说明生物制药技术在医药业的运用,特别是阐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疫苗、发酵工程技术生产溶栓药品等生物制品时,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但是在后续的理论讲解包括实践操作过程中,不少同学参与度不高,呈现出应付了事的态度。
2.没能充分发挥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资源。我院在校企合作取得可喜的成绩,合作企业高达上百家,但是这些校企合作单位主要是提供实习岗位,而在日常教学中极少有直接的交流和合作。那么在学生实习之前,在相关专业知识教授的过程,不能很好做到产学融合。没法通过学生在相关行业的见习或者参观实习,加强对课程知识的感知和运用。
3.实训课时安排有待提高。实训课程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技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结合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生物制药技术实训课挑选的实验内容一般都是比较简单。而我院在该门课程的实训课时的安排为一周4个学时,那么实训的时候很多环节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虽然操作步骤大同小异,但是每个步骤的时间会缩短,比如在进行细胞色素C的提取过程,就将透析的时间从30多分钟缩短到10分钟以内,这样结果必然不明显。另外由于实训场地、资源有限的问题,并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亲自动手参加全过程,加之求快,学生的心态会发生变化,积极性不高,势必影响实操的结果。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课程设计,突出实操。作为高职院校学生,重点应在实践能力,技能方面有所突出,這样才能在今后的就业中占据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和体现办理理念。在课程的设置中,在理论部分可加设外出见习和参观学习的课时,只有通过实地的参观和学习,才能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提前了解企业的需求,生产的标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在实践操作方面每周一次课应有6-8学时,这样尽量保证实验的完整性,增加学生动手的'时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完善课程设计,自然而然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就保证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
2.创建学习交流平台,营造专业氛围。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相比本科院校,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理论基础的欠缺,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不高。但也具有本身的优势,比如思维较为活跃,有很好的竞争意识。那么尽可能的去争取创建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浓厚的专业技能竞赛氛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知识竞赛,例如一年一度的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就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以此为契机,在校内开展选拔赛,统一给予学生专业的培训指导,包括项目实施方案的撰写,实验的开展等等。
3.健全课程考核体系,以学生为本。当前高校的学生年龄入学时集中在16-19周岁,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做事有着很强的目的性,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话语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秉持学生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才能有很好的教学成果。课程的考核要多元化,突出过程和创新评价,构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授课教师考核多方位的评价体系。在实训课程中,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预先将实验目的、原理及实验材料给到学生,学生自行组队并查阅资料和教材,撰写实验方案,实验设计纳入考核,教师给予小组评分,小组内部进行自评、互评,按比例获得教师给予的分数,小组成员的平均分不得高于小组得分。另外,可以建立高年级带低年级的帮带机制,更好的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