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家级中药科技学术刊物。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主办。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鉴别,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专论、考证、综述、药膳、经验、动态与信息等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面广。创刊二十多年来,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999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药材》杂志排第81名(统计刊源为1372种)。《中药材》杂志发行全国医药卫生行业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国外发行日本、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发行量较大的科技杂志。                

无糖饮料比含糖更伤身?研究揭示甜蜜陷阱

时间:2025-08-06 17:45:02

近年来,无糖饮料以“零卡路里”的标签成为健康饮食的新宠,但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一项涉及10万人的长期跟踪研究却投下一枚震撼弹:每天仅喝一杯含有人造甜味剂的无糖饮料,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竟比含糖饮料更高,增幅达38%。这一结论颠覆了大众认知,也引发核心疑问:无糖饮料为何反而更危险?我们是否该彻底告别它?

甜味剂的“甜蜜陷阱”:肠道与血糖的双重干扰

研究推测,人造甜味剂可能通过两种机制增加糖尿病风险。首先,这些化学物质会干扰肠道菌群平衡——就像往精密仪器里撒沙子,原本帮助代谢的“好细菌”被抑制,而促进炎症的“坏细菌”可能占据上风。其次,动物实验显示,甜味剂可能欺骗大脑的糖代谢系统,当身体感知到甜味却未获得实际能量时,反而会触发更强的血糖波动需求,长期导致胰岛素抵抗。讽刺的是,含糖饮料虽然风险增加23%,但危害反而低于无糖版本,这或许说明天然糖分与人工化合物对代谢的影响存在本质差异。

糖尿病风险的“冰山模型”:从前期到并发症的连锁反应

糖尿病前期(IFG/IGT)人群的演变数据或许能解释38%风险增幅的严重性。我国大庆研究显示,未干预的糖耐量受损者中,92.8%最终发展为糖尿病——相当于10人中有9人走向“不归路”。更值得警惕的是,高血糖对血管的侵蚀如同“慢锈蚀”,早在确诊前就可能引发微血管病变:约17.7%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已出现肾脏损伤,视网膜病变率也达7.9%。瑞典一项追踪30年的研究则揭示,1型糖尿病患者若将长期血糖值(HbA1c)控制在53 mmol/mol(7%)以下,可完全避免严重眼肾并发症。这些数据共同勾勒出糖尿病风险的“冰山全貌”,而甜味剂可能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助推器。

无糖饮料的“健康悖论”:解渴还是慢性投毒?

面对研究结论,消费者容易陷入两难。事实上,甜味剂的争议不仅限于糖尿病。部分流行病学调查将其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关联,而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的代谢紊乱现象也引发致癌性讨论。但需注意,这些结论多基于长期大量摄入的极端条件。营养学家建议采用“风险分层”策略:对于每日饮用超过500ml的重度依赖者,应逐步替换为淡茶或气泡水;偶尔饮用者则无需过度恐慌,但需监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

理性选择的“黄金法则”:平衡科学与个体需求

完全禁止无糖饮料并非最优解,关键在于建立风险收益比评估框架。对于需严格控制热量的肥胖人群,短期使用甜味剂辅助减重仍具价值,但应配合益生菌摄入以保护肠道。普通人群更推荐“递减法”:先将含糖饮料替换为无糖版本,再逐步降低饮用频率。值得注意的是,白开水永远是最安全的“饮料”,其零风险特性至今未被任何研究颠覆。

这场关于甜味剂的科学争议,本质上是现代人健康焦虑的缩影。当我们试图用工业手段复制自然的馈赠时,身体或许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反抗。理解风险不等于制造恐慌,而是为了在纷繁的信息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杯“安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