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本刊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家级中药科技学术刊物。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主办。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鉴别,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专论、考证、综述、药膳、经验、动态与信息等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面广。创刊二十多年来,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999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药材》杂志排第81名(统计刊源为1372种)。《中药材》杂志发行全国医药卫生行业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国外发行日本、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发行量较大的科技杂志。
一碗古方祛湿粥,7天赶走湿气
时间:2025-08-20 17:26:08
湿气,这个潜伏在体内的“隐形敌人”,常让人感到疲惫沉重、舌苔厚腻,甚至诱发皮肤问题与消化不良。而中医认为,“湿邪”的根源往往与脾虚有关,脾主运化水湿,一旦功能减弱,湿气便如沼泽般淤积体内。如何破解这一健康困局?一碗融合千年智慧的古方祛湿粥,或许能成为你的“脾胃清道夫”。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多位国医大师)指出:“祛湿需标本兼顾,健脾是根本,温和食疗可事半功倍。”
一碗粥里的祛湿哲学
古方祛湿粥的配方并非随意堆砌,而是遵循“君臣佐使”的中医组方逻辑。以炒薏米为“君”,利水渗湿的同时,经炒制后减轻寒性,更适合长期食用;茯苓为“臣”,像海绵般吸收脾脏周围多余水湿;赤小豆与芡实共为“佐”,前者疏通水道,后者如堤坝固摄肾气,防止湿去而正气伤;最后以粳米为“使”,调和诸药,温和养胃。杨志敏教授特别强调:“现代人贪凉饮冷,薏米一定要炒制,否则可能加重虚寒体质。”
从药材到餐桌的蜕变
制作这碗粥的秘诀在于“先攻后补”。将30克赤小豆、30克炒薏米、15克芡实提前浸泡2小时,让坚硬的外壳软化,释放有效成分。茯苓15克磨粉更易吸收,鲜山药50克切块保留黏液蛋白(健脾关键物质)。所有食材与50克粳米入锅,加水1.2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40分钟。观察粥体逐渐粘稠,豆类绽开如花,此时撒入3片生姜丝,既能中和寒凉,又能激活脾胃阳气。杨教授团队研究发现:“生姜中的姜辣素可促进消化酶分泌,与祛湿食材形成协同效应。”
喝粥也有“时空法则”
古人讲究“顺应天时”,祛湿粥的最佳食用时间是辰时(7-9点),此时脾胃经当令,吸收能力最强。杨志敏教授建议:“连续食用7天为一个周期,搭配清晨拍打脾经(沿小腿内侧轻叩),效果更佳。”对于办公室人群,可将粥品装入保温杯,替代冷饮咖啡;运动后加少许红糖补充气血,但糖尿病患者建议改用5颗枸杞。
超越粥品的养生矩阵
若想强化祛湿效果,杨志敏教授推荐组合疗法:晨起一碗祛湿粥,午后一杯荷叶冬瓜茶(冬瓜连皮切块20克+干荷叶5克煮水),晚餐搭配木棉蒸排骨(木棉花瓣5朵+陈皮丝蒸制)。这种“三餐梯度祛湿法”既能多通路排水湿,又通过排骨中的优质蛋白预防肌肉流失。临床数据显示,配合穴位按压(如丰隆穴、足三里)的人群,舌苔厚度改善速度提升40%。
现代科学为这碗古粥提供了新注解:薏苡仁中的薏苡仁酯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茯苓多糖可降低炎症因子IL-6水平。而杨志敏教授团队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长期食用者尿液中的马尿酸(湿浊代谢标志物)显著减少。正如《本草纲目》所言:“土旺则湿浊自去”,这碗穿越时空的祛湿粥,正是用最温柔的方式,唤醒脾胃沉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