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家级中药科技学术刊物。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主办。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鉴别,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并辟有专论、考证、综述、药膳、经验、动态与信息等栏目。内容丰富,信息面广。创刊二十多年来,质量不断提高,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1999年中国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中药材》杂志排第81名(统计刊源为1372种)。《中药材》杂志发行全国医药卫生行业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国外发行日本、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发行量较大的科技杂志。                

秋季防燥三招,告别口干皮肤痒

时间:2025-08-28 10:24:20

随着秋风渐起,空气湿度明显下降,不少人开始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紧绷甚至喉咙隐隐作痛的情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症状,实则是身体发出的"缺水警报"。尤其对于长期伏案的上班族、代谢减缓的老年人以及用脑过度的学生群体,秋季防燥更需提上日程。

为什么秋季特别容易"燥"?

从中医角度看,秋季对应"燥邪当令",空气中水分含量骤减30%-40%,相当于让皮肤和黏膜突然失去保护层。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当环境湿度低于50%时,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会下降25%,这正是喉咙干痒、咳嗽频发的根源。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要加厚表皮保水,人体也需要主动建立"保湿系统"。

防燥核心三招:由内而外构建水润屏障

1.智慧补水:别等口渴才喝水

建议每天饮用1800-2000ml温水(约等于4瓶普通矿泉水),采用"少量多次"原则,就像给花浇水要细雨绵绵而非暴雨倾盆。上班族可在电脑旁放置500ml量杯,每小时喝掉1/3;学生群体建议课间必饮200ml;老年人晨起空腹喝300ml温水,能补偿夜间水分流失。

2.环境加湿:打造室内"小绿洲"

使用加湿器时,保持50%-60%湿度最为理想(可用湿度计监测)。书桌旁摆放小型加湿器,其效果相当于在干燥环境中开辟出一片热带雨林。特别注意:每周需用白醋清洗加湿器,避免成为细菌温床。对于不便使用加湿器的场合,在暖气片挂湿毛巾或摆放水培植物也是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案。

3.食疗润燥:把水分"吃"进去

推荐每日摄入300-400g富含胶质的水果,如雪梨(含水量83%)、石榴(含水量79%)。上班族可携带便携果盒,将梨块、猕猴桃、葡萄组合食用;学生群体优选苹果、香蕉等不易氧化的水果;老年人建议蒸食百合银耳羹,其植物胶质能在消化道形成保水膜。特别提醒:柿子等寒凉水果每日不超过200g,避免加重脾胃负担。

特殊人群的防燥要点

长期面对电脑的上班族,可配合使用人工泪液(每日不超过4次),就像给眼球敷上"水润面膜"。老年人建议洗澡水温控制在40℃以下,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含神经酰胺的润肤乳,如同给皮肤"封存水分"。学生群体应注意用嗓卫生,课间可含服一粒无糖龙眼肉,既能生津又不会蛀牙。

防燥养生贵在持之以恒,当身体建立起完善的水分调节机制,就能像适应四季变化的常青树一样,在干燥季节依然保持盎然生机。记住这些小技巧并付诸实践,这个秋天,让我们与燥意说再见。